引子: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是中国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首词了,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,很多大诗人,总与一个地方有着不解之缘,如白居易的江州,柳宗元的柳州,而苏轼呢,便是黄州。
为什么是黄州?是因为苏轼在黄州,完成了他人生的蜕变,也就是所谓的“苏东坡突围”,这次突围,不仅仅是突破了政治上的失意,也是苏轼在不惑之年,面对时间流逝,人生虚无等涉及时间的哲学命题的拷问,在一次次泛舟赤壁之上后,终于得到解脱,唯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达到“而又何羡乎”的境界。
所以这首诗,最好结合前后赤壁赋一起讲,会更好,看看同一哲学命题,诗歌与散文的不同表达。
文本细读
念奴娇·赤壁怀古
【作者】苏轼 【朝代】宋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(一开始用水的意象,埋下吟咏时间的“线索”,浪淘尽,一个“尽”字,开始探索时间的无穷,在时间之中看“千古风流人物”,与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开头构思颇为相似,只是苏写的是人物群像,辛聚焦于个体罢了)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(一个“故”字,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,徒劳感也扑面而来,毕竟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,一句“人道是”,将历史虚化,后世考证苏轼写的不是真正的赤壁,的确如此,一句“人道是”,说明苏轼写的是他想象的赤壁,他的周郎,也是他“精神”的周郎,三国周郎赤壁,时间、人物、地点并置,交代干净简捷利索)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(乱、穿、惊、拍,将整个诗歌气氛拉的紧张,战争氛围扑面而来,让读者看到的是眼前穿空的乱石,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千年前战场上点燃夜空的火箭,一个“惊”字,将审美客观化,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中的斗争,而一个“卷”字,视角拉高,又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手笔,人是无法卷起的,能卷起千堆雪的,那只有大自然背后的造物主)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(总结上阕,且首尾照应,都是大广角风景与人物群像的联动)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(小乔初嫁了,一句貌似插笔,与诗歌主题无关,但实际上既舒缓了诗歌激昂的情绪与节奏,也让周瑜的英雄气更有一丝人间感)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(樯橹灰飞烟灭,一句颇为传神,上句看似写周瑜之穿着,其实也很形象的暗示了周瑜羽扇一挥“樯橹灰飞烟灭”,而“谈笑间”三字夹在中间,为小场面到大场面转场,诗歌画面变得动态,颇为巧妙)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(故国体现历史意识,而神游表示是历史的想象,多情应笑我,一句倒装,体现反讽意识,强调多情,让豪放诗多了婉约味,应笑我,谁应笑呢?后世读者,这样将读者也拉近了虚化的历史审美空间之中,早生华发,对于时间的哲学探讨意味初显,早生华发,也与周郎“雄姿英发”映衬)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(最后一句,悲观者看到的是消沉,乐观者看到的是超越,我们每个人虽然被束缚在时间之中,虽然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”,但是如果我们不从长时间段上去思考时间,而是把时间切分成每一个“瞬间”,去活在当下,与“江上之清风,山间之明月”共在,那么我们又何尝不能“一尊还酹江月”呢?毕竟,江月永恒,那么“酹”江月的我,在这一瞬间,亦是永恒)
思考:
有评论说,诗歌中处处有衬托,试举两例,并加以分析。
答案:
一、将诗人眼前自然风光的实景和历史上赤壁大战的虚景相互映衬,使得现实的风景多了一层历史纵深感;
二、将周瑜的“雄姿英发”和作者的“早生华发”相互映衬,表达了哀叹时间之流逝,岁月之无常的主题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胜达配资,股票配资网址之家,点金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