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路77号那栋灰蓝色高楼沉默地矗立了二十年。每当海雾漫过栈桥,斑驳的玻璃幕墙就像蒙着水汽的老花镜,模糊了九十年代的鎏金记忆。老青岛人路过总要咂嘴:"这可是当年和华天齐名的海天啊!"语气里半是唏嘘半是骄傲,活像念叨自家败落的远房亲戚。
1993年开业的华天大酒店可是西镇人的心头肉。门童小张还记得开业那天,红毯从旋转门一直铺到太平路沿儿,市长剪彩的金剪刀在镁光灯下晃得人眼晕。十九层楼高的玻璃盒子亮得像块水晶糕,大堂里意大利水晶吊灯一挂就是二十八万——那年头普通工人月工资才三百块。客房部王姐常跟新来的丫头片子显摆:"知道为啥叫'东有海天,西有华天'不?咱家浴室水龙头都是镀金的!"
海上皇宫的霓虹灯把华天客房映得通红。506房间的香港客商老周最爱趴在窗台上数渔船,他说这景致比维多利亚港还鲜活。营销部小刘当年为抢日本旅游团订单,硬是三天背会了五十句日语客套话,现在路过空荡荡的预订处,她还会下意识摸口袋里的报价单。厨师长老赵的秘制葱烧海参曾让韩国客商连吃三份,如今配方锁在生锈的保险柜里,钥匙早不知丢哪个犄角旮旯了。
转折来得比退潮还快。2002年秋天,财务科的老李发现账本上的红字比女领班的唇膏还艳。那会儿香港中路的五星级酒店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头,谁还稀罕老城区的"四星爷爷"?保安队长大刘最后一次锁门时,把铜钥匙在手里掂了又掂:"这玩意儿以后能当古董卖不?"
二十公里外的海天倒是撑到了2011年。爆破那天,半个青岛的老百姓都举着手机录像。八十年代结婚在这摆酒的老两口,看着蘑菇云般的尘土直抹眼泪:"当年在这吃婚宴可是体面事儿,现在连块砖头都不给留。"新建的"海天中心"玻璃幕墙亮得能照见人影,可大堂里再也找不到当年手写水牌的亲切劲儿。
如今的华天大楼活像个倔老头。一楼门脸儿租给过海鲜大排档,玻璃上"客房八折"的贴纸还没撕干净;三楼窗户不知被哪个熊孩子砸出个窟窿,海风穿堂而过时呜呜作响,活像在唱《昨日重现》。房产中介小孙带客户看房时总爱吹牛:"这地段要是改造成网红民宿,保准比隔壁的汉庭值钱!"可客户一仰头看见斑驳的外墙,立马摇头摆手走人。
偶尔有怀旧的老外背着相机来寻宝。德国老头汉斯举着1995年的老照片比划:"当年我在这求婚的,现在连电梯按钮都找不着了。"保洁阿姨从监控室翻出本发黄的留言簿,汉斯看到妻子写的德文"永远记得这里的日落",蓝眼珠顿时蒙了层水雾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全胜达配资,股票配资网址之家,点金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